少年武术训练怎样做到事半功倍散打王

时间:2024/10/13 12:33:00 来源:少林武术

少年有其心理特点,只有根据其心理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少年时期对事物的兴趣比较广泛,但不专一,对武术的认识也是这样。由于受武打片、武侠小说的影响,出现旷废学业,投身少林、武当的天真行为,待碰得“头破血流”时,兴趣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们要加以引导,使他们正确地认识武术,并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向更深一层发展。一、加强讲解,注重鼓励少年时期的思维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要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份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而在少年武术教学中,在注重示范、建立具体形象的同时,应加强讲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动作的要点、结构、完成动作的方法,以及动作间的衔接关系。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是“攻防剖析法”,因武术技术动作都是按攻防特点创编的,攻防的剖析,更利于了解动作结构。在教学中,也要保护好学生追问、喜争辩的倾向。有时他们由于经验不足而出现一些片面的、表面的甚至是可笑的做法,教师不应歧视,应加以诱导、保护、鼓励,从而引导他们理解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多练多想少年时期的感知觉,有了很大发展。15岁左右的少年在视听上与成年人不相上下。他们关节肌肉的运动感觉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动作精细。这是学习技术的关键阶段,可以尽快地建立动力定型。如路线方向较为复杂的动作以及腾空飞脚、施风脚、摆莲腿等较高难度的技术,都可放在这一时期学习。这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进一步发展,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也得到提高。他们观察事物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部了。教师这时就应进一步讲解、分析技术动作,让他们多练、多想。吃苦耐劳,树立偶像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少年时期的情感,逐步趋向稳定和深刻,很关心集体的荣誉,武术教学中的“竞赛法”,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进行正踢腿比赛,评比哪一组能够在“三直一勾”的基础上,快、齐地完成20次。练习前他们就会互相鼓励,力争战胜对手。因此,练习时个个会努力去做,唯恐因自己影响集体。这种练习教学效果良好,又能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有了发展,意志有了明显的变化,崇拜意志坚强和有显著成就的人,喜欢模仿他们的为人,甚至一举一动,也以他们为榜样。这也是他们喜爱李连杰、赵长军等优秀运动员的原因。此时期的少年,具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竞争的精神。因势利导,传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加大其运动量是可行的。但由于他们仍处在发展阶段,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片面性,意志也没有达到进一步的稳定,对顽强与固执,勇敢与狂暴,果断与轻率,易于混淆,做事往往欠考虑,等等。因而要求教师在传授高难技术的同时应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帮助他们妥善地调整运动量,不要超过生理承担能力,避免伤害事故。游戏教学,因材施教少年时期的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教学中如果内容枯燥,组织形式单调,也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特别是在较长时间的教学训练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具体、生动、活泼,组织形式多样化,课中应采用适当的游戏或休息进行调节是必要的。如把一次训练课划为2~3段,每段开始,提出严格要求,使其注意力集中于练习内容。每组结束时,应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或安排短暂的休息,使其注意力相应转移,疲惫的神经细胞得以调剂,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正是注意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的规律体现,一次教学训练课划分为几段应视不同的年龄而定,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转移的注意力自觉地转向所学的内容上。文:胡怀忠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noo.com/zztx/1416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