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13少林标签马步桩

时间:2024/10/13 12:32:58 来源:少林武术

北京最好白癜风中医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index.html

漫谈站桩传承与科学(13)

少林标签——马步桩

年8月19日,金永武(原创)

马步桩,大家都很熟悉,它又叫扎马子、蹲马步、四平马、桥马等名称。在传统武术、尤其是少林拳法、南方武功技术体系中,最为人熟知,它属于站桩、桩功的范畴。

我们先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马步桩。

马步桩从姿势形态要求看:两脚平行开立;平蹲,大腿与地面平行最为吃功夫;也有半蹲、微蹲的中马、高马,会省力一些;身体中正,头上领,背后靠;手呢,或掌、或拳,摆放姿势不一而足,还有呼吸等等各种要求。

人与人的搏斗,无非赤手空拳或持械,对下肢有几个基本的讲究:一是下肢要有力量;二是平衡要好,站得稳当。人的攻击力量主要是从脚底传上来的,下肢没有力量或者不稳当,那么,失去支撑,攻击力就小了。

久蹲马步桩,能很好地训练下肢的力量,增强大小腿肌肉、脚踝、膝关节、脚趾的力量,增强下盘的稳定性。不止是锻炼下肢,马步桩对全身都能起到很好的改造作用,如腰、胯、脊椎、颈椎等全身的骨骼筋腱,调节呼吸,通畅周身气血运行,锻炼神经系统、精神意志,它施加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马步桩是少林拳法、南方诸多拳种门派最为重要的基本功,许多拳种门派的武功技术的应用都是架构在马步桩平台基础上展开。可想而知,马步桩是其核心的底层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不要夸大马步桩的作用,毕竟,武技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其实,马步桩尤其是四平马有一定的弊端,如果蹲得过低,腿脚移动、转换的灵活性欠缺,速度慢;脚底感觉不够灵敏,下肢弹性不足;低位的下盘动作,影响身体、四肢动作技术的发挥与运用,甚至有违身体本能反应。这意味着,马步桩虽然已经传承数千年,其实,从提高训练效果角度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想,各门各派的历代拳家都会有深入的实践与思考,会有一个综合的训练体系,以弥补马步桩之不足。这里,不过多评价马步桩的利弊,分析马步桩的技术,我只想强调一个我个人的原则性的观点:习武,一定要开放自己的武技系统与思想,与中国各大著名的拳种门派、与现代散打搏击、与泰拳等国际武技,秉持科学、实证的态度,既要做横向技术比较,也要做武技发展历史纵向分析,不断改善、优化自身的武技系统,要坚信科学化训练、训练功效的提升永无止境!

回过头来,说我们马步桩的历史问题。我在前面第6期节目中专门讲过,古人创造马步桩的四种推测:搬运重物时,先静静地半蹲;骑马射箭,转为地面上的练习;军事上驾驭马车、马车上的射箭,转为地面上的练习;军事上的军阵武艺操练。

以上四种甚至更多种合理推测的训练,久而久之,成就了后世的马步桩。

从马步桩名称上看,带“马”字,或许与骑马、骑马射箭、驾驭马车、马车上射箭关联更为密切。已经无从得知什么时候?什么人?最早创造了马步桩,在千年前的古代典籍中找不到创造马步桩的记载,不可考据;其实,意义也不大。

马步桩在军旅中开始成为基础的训练手段,训练下盘力量、下盘稳定性、步法变化、体力耐力等。因为人员的流动,武技也就在军旅、民间拳家之间广为传播、互动,从而,马步桩成为军旅、民间拳家非常基础、十分常见的训练功法。

从技术角度分析,马步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体空手、持械搏斗的基本姿态之一,因此,但凡有拳谱、军队作战、民间练功的画、雕塑或者文字描述中,处处有马步桩的影子,谁又能摆脱得了呢。

如此普遍常见的马步桩功法,怎么就成为少林寺的独特标签?马步桩是少林寺的标签,这不只是我的个人说法,也是大多数人的普遍观感。

前面我做了推测,马步桩的出现未必晚于养生桩,也就是至少在年前,已经成为士兵训练、民间武功训练中的基础功法。它远远早于少林寺的建寺时间。

少林寺在建寺初期,是为佛教修行,武功不显。至少达摩在少林寺修行的时代,马步桩很可能还没有进入少林寺,否则僧人们也就身强体壮,不存在达摩和僧人们深受长时间打坐引发伤害身体的困扰局面了。达摩之后,当少林寺的僧人开始习武,自然也就会引入马步桩的训练,也就不会特意强调马步桩如何如何厉害,要十分隐秘地传习;不用像易筋经一样,单独提出来说是少林禅宗祖师达摩所创的少林寺至高武功。

这里我提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想想,在中华大地上,近一千五百年来,什么机构、哪个地方允许长期、开放地习武?

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禁卫军、锦衣卫、大内等特殊机构的存在,都习武,但最长是北宋南宋,加起来才年的历史,然后就没了、断了。可是,我们的这个机构,存在了就没有消失过,千年了,武艺传承也千年不断。

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少林寺,非少林寺莫属。可以想象,少林武艺促成中华武艺在全国传播方面起到了多么巨大的作用。哪怕是禁武最为严厉的元朝、清朝,禁武的政令都无法完全阻止少林寺武僧赓续传承少林武术。

少林寺兴则吸纳新人,聚人聚技(来少林寺的人中有的不会武功,有的会武功);少林寺衰败之时,习得一身武技的武僧,则离开寺庙,将少林武功散落到各地民间。

少林武僧也常去全国云游,交流、探访武艺。

各路民间高手常来访少林寺,这是较为频繁的事,来少林寺者,都或许自恃有些武技;另外,我们常常说少林武当之争,暨是争,也是相互交流。

军旅武艺的交流。史料中有很多记载,少林组织僧兵出征战场,或保护寺庙僧侣、地方安全、抵御外敌、抗击倭寇。在真刀真枪的战场环境上实战实证武艺,提高了真实搏杀的武技;同时,身怀武功的将领,如戚继光、俞大猷等拜访少林寺,都是少林寺与军旅武艺的交流记载。

历经千年,唯一的一个机构,保持了千年长盛不衰的习武历史,武功显扬,自己不想成为武林界的霸主都难!

所以,少林兴,少林武功在全国开枝散叶、名满天下。而马步桩是少林寺武功中平台型的技术、底层基本功的存在,自然,也就成为少林寺、少林武功的标签!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noo.com/jbwh/14163.html
热点排行
川中首例脖子里挖地雷

川中地区首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近日,医院脑血管病科手术团队成功为一例巨大……【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