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首例: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
近日,医院脑血管病科手术团队成功为一例巨大的颈动脉体瘤患者“排雷”,据悉,这是川中地区首例,也是脑血管病科首次完成如此罕见的,高难度的副神经节瘤。
颈部包块别忽视
早日检查早治疗
前不久,50岁的刘女士因颈部包块波动性疼痛10余年就诊,十年来,刘医院,疼痛不见缓解,反而越来越厉害,常常被疼痛折磨得夜不能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我院就诊,经CT增强及CT血管成像检查,该包块紧邻颈动脉及颈部神经,血供丰富,进一步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Ⅲ型颈动脉体瘤(最复杂型)。犹如未爆破的“地雷”,想成功“排雷”,又不损伤周围大血管及神经,手术难度极大。
患者术前增强CT:颈部可见清晰的巨大瘤体
患者术前CTA
患者术前DSA(脑血管造影)
“地雷”怎么挖?
手术切除早康复
经脑血管病科手术团队术前讨论,手术的关键在于剥离肿瘤,而不损伤神经血管,因为术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颈动脉破裂出血,导致生命危险,因此团队制定了缜密的手术计划,珠峰难攀,坚冰难破,幸文利副主任带领的手术团队仍迎难而上,经过6小时奋战,硬是将“地雷”从周围的复杂神经及血管上完整拔出,没有损伤周围主干血管及重要神经,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第一天便床旁自由活动,手术十分顺利。
术中图片稍有血腥,请谨慎观看
切除瘤体前
切除瘤体后
目前刘女士已顺利康复出院,有你的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
科普时间到
颈动脉体瘤
幸文利副主任介绍,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CBT)又称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是临床上少见的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0.22%,发病率约为0.%,起源于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的化学感受器,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神经源性肿瘤、恶性肿瘤颈部转移、颈淋巴结核、淋巴结炎、鳃裂囊肿等。主要临床表现:多首先表现为下颌角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触压包块可感受到与脉率一致的搏动感。最典型体征为Fantaine征:下颌角处肿物附着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可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若肿瘤较大,可压迫迷走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呛咳症状;交感神经受压引起Horners征;舌下神经受压,患侧舌肌萎缩及舌活动受限;肿瘤向咽部膨出,可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
目前外科手术为治疗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对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考虑该肿瘤,建议到神经脑血管病科专业就诊,我们给予专业治疗。
感谢您选择医院脑血管病科
-END-
文章:何泽元
编辑:文皓
审核:脑血管病科管理团队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