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之实战下部

时间:2024/10/12 12:16:30 来源:少林武术

拳打三分,脚踢七分在各个姿势的变换中,腿脚始终要支撑上身重量,保持身体平衡。再者“胳膊拧不过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腿居下方,离对方眼睛远,用腿攻击不易被对方察觉,若手脚巧妙配合,更易奏奇效。经验认为:“练腿为本”,“脚者,身体之基,脚站稳则身稳”,“练武先求腿力”。如不练腿则必“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筋骨不易”。因此脚下的功夫就极为重要,腿功脚功的内容包括腿部关节柔韧性,灵敏度和力度(含硬度)的练习。腿要练得象胳膊一样灵活,达到“出腿似利箭.势猛如钢鞭”、“一腿力千钧”。故称:“若要武练成,功从腿上生”。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本谚是指技击的进攻时机而言:争主动术语叫“争先手”。控制在武术中叫封闭,控制对方叫封闭对方。受到控制,叫被封闭。争主动就是要控制对方,这受着对方状态的制约,对方不允许你自由支配。争主动不但需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按当时的客观态势,灵活恰当地运用战术.从容地处理突发的情况。在技击中先下手争主势“先发制人”,在通常情况下会取得一发即胜的技击效果。但先发制人不是必定就能胜利,对于这一看法应全面理解,否则交手中就会陷于被动境地。在后动中争主动,是对方争先我被动的态势,即防守中争主动。可采用不挡不架躲闪的方式;或用化解顺其力的方法进行反击。每一个动作都有开始、中间(过程)、结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是极短的。争先手应在对方开始阶段前;不挡不架应在对方动作结束阶段;沾粘连随地解化应在对方运动过程中进行。如能处理好重心、力点、时间、空间等因素,掌握敌我双方的形势,就能创造获胜的条件,抓住对方失误的时机,这就是争先手的实际意义。技击的目的是“制人而不制於人”,就是在与对方欲接未接之时控制对方,井且有效地打击对方:就是制敌与击敌相统一,而不是“制於人”的下风局面。如果片面强调速度、力量、招法,不讲究控制人的技术,就是对传统技击之道的失真。远踢近打搂住摔这是一条战略性的搏击原则。远踢是指以腿蹬、踢、弹、踹、扫、结合、外摆等法来击打对方。优点是腿长、力大、攻势凌厉;腿在暗处(与上身比),防不胜防;击距较长,攻守相宜。腿的击打范围较大,可击目标较多,适于一人对多人的远战中各个击破。在一个人对付多人时,应尽量选择开阔地点,宜采用跑、躲、退的战术;最忌在屋中、墙角、死巷内,若被围住,应尽快设法突围。近打是指敌方逼近、无法回避时用拳击、肘打、肩扛、膝撞、头撞及腿法中的勾、挂、踩、踏、跺等技法击打对方。搂住摔是在被敌方楼住难以脱身时,用摔技将对方摔倒。以便脱身。踢和打攻击力强、杀伤力大,适用于远战、闪身战,是一人对多人的基本原则;摔法柏对来说亲伤力小,脱身慢,易被敌方围困,造成群殴,在一人对多人的搏击中不宜主动使用。发前必拿拿劲是发劲的必备前提条件,在发之前必须有拿,才能够发。那么什么是拿劲呢?拿劲就是把对方实劲引出后拿住。其是太极拳中节、拿、抓、闭四要之一。节为节络,拿为拿脉,抓为抓筋,闭为闭穴。络被节住,血脉停滞,犹如半死;脉被拿住,气准行走,呆若木鸡;筋被抓住,身无主宰,劲力断死;穴被闭住,神气全无。拿法只要发落点对,身体上各部均可落手。若被拿住不能走化,轻则关节疼痛,被人发打击,重则折骨伤筋。故拿劲较反关节及引化两劲更难掌握。若不能拿。就不能发,能拿方能发。发不中的原因都是拿不准,拿时动作要轻灵。劲力要适宜,轻则无效、重则易被对方感知,应变走化。故拿时要先引,使对方身无主宰,气难行走。拿人须拿活节,如腕、肘、肩等处,那些易被对方滑脱的部位都不要拿。拿后即发,发无不中。但高手拿人,多不发出,因为一经拿住,对方已觉重心失稳,胜负立判,故拿而不发。熟手打生手熟手指内行,生手指武术不精者。在对垒时熟手打生手,打的巧是绝招。熟手打熟手,则为快打快.亦为一绝。绝招来自功夫纯深,快速多变和灵活的运用。绝招大多是相对的。交手抢外门交手时常常采取闪进侧进的方法。闪进是用绕环步从对方所出之手的外侧进击,俗叫走外,即所谓“外门”,又叫侧门、小门、边门。可从对方所出之手上方击其面门,或从其手臂之下,击其肋部、腹部等处。又如小缠(金丝缠腕)摘拿,一定要闪在对方手臂外侧,使其另一只手无法反击,完全处于被动,这就是既要拿人又要防人拿,我之身法步法要随对方变动而变动,以保持人背我顺之势,我攻彼易,彼还击难《少林拳法应敌歌诀》指出:“他拳放过须忙进,腋下轻舒难抵挡;若要短拳敌长手,跟身到腋是良方。”《拳法·机势篇》则说,“直出侧入,步趋身拥;侧冀抢攻,一臂双功。”如果双方均抢对方外门,此时速度起决定因素,先出手者如打击得力,取胜立至。肘不离肋,拳不离心这是强调护住自己身体由上向下的中线。起到“上保咽喉下保肾,左右两胁中当心”的作用,同时去进攻对方的中线,手肘不离心肋是散打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胸腹部为正门.也称大门、洪门、红门。此谚也说明了散打起势的方法。散打起势是技击开始时的准备架势。打斗的门的就是“战胜敌方.保存自己”,而是战胜对手,首先要保全自己。因躯干部的要害甚多,人体的重心,也在中线上。其中任何一点若被命中,就有致伤、致残,甚至丧生的危险;若重心受到攻击而偏移体外时,就会站立不稳而跌倒,丧失打斗力。散打起势:手不离腮,肘不离怀,侧身对人,三尖对一的体态,对敌面积最小,在实战中可有效地防守招架,保护要害部位.井利于主动进攻,还可防止对方的突然袭击。使用器械道理相同;枪诀“中平枪,枪中王”及“三尖(鼻尖、枪尖、脚尖)照正定输赢”等谚明确道出这一点。过去打擂时所谓“拉开架子”、“摆开门户”、“站好桩口”、“出门架子”、“虎头”、“金刚探路式”等说法.均指散打起势。意拳的混元桩、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转掌,以及中国式摔跤术中的“伏虎式”、“游龙式”等,亦是不同拳种的应战姿势,各自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在少林武术中名为“开门”,少林散打中有专门练习“开门”的小套路,叫作“开门串子”因为拳术有许多变法,常出人意料,大异常规,对敌应完全自然,起式不拘一格,应势而发,因时制宜,临机而动。但是必须据所习拳种风格及自己本身特点,选择儿种简明实用的起势加以揣摩应用。只要有几招应用娴熟、进退自然、能攻能守,也就得其中三昧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noo.com/jbwh/1415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