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术拳来源于传统武术,是运用躯体技击的运动。
关于地术拳你了解多少?感兴趣的朋友,跟我一起看看。
地术拳的技击传承“拳兴于齐,剑起吴越”。中华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创立了几千种拳术。其中,著名的地术拳也被大众所熟知。
地术拳因受祖上训诫,加之旧观念的制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徒授艺。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
地术拳练习者只学到一些武术的招式或套路,没有得到深层次、系统地学习。导致地术拳学的人多,精的人少。
由于民间传授的地术拳缺乏手、眼、身、步、法、跌、扑、翻、滚、腾、摔及腿脚功等基本功的要求,导致地术拳学而不精。
地术拳的技击特点地术拳属于宗门武技,是寺庵僧尼秘传绝技。尼姑修炼的防身护庵技,决定了地术拳的技击特点。
地术拳技击的理念:多以慈悲为念制服为上,防御为主后发制人;以擒拿手法、锁控之技、捆绑之术制服对手。
地术拳技击的套路:先防后攻,先柔后刚,先拿后击,多柔缠少刚击,多绵劲少穿力。
地术拳技击的招式:以闪躲避其锋、缠拿制其人为招式。其上、中盘招式多以先闪、躲、避,后贴、推、拿,讲究柔、缠、巧;下盘招式多以锁、捆、绑来制服对手。
地术拳技击的练习:前期是尼姑的身体与特性决定以柔缠防御、以柔制刚,后期的传承秉承着传统模式加以劲道与霸气演练。
练习上仍以防御为主,体现一招制服的特性。特别是在下盘招式上刚猛关节技和摔功上的拓展练习。
练习上更加注重对“铁脚功”的训练。练好“铁脚功”,对增强地术拳的杀伤力如虎添翼。
地术拳技击的动作:下盘主要是在刚性对抗中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避其锋、攻其虚的防御性反击。这种出其不意的反击,会达到一招制敌、反败为胜的效果。
中盘以低桩、伏犬步闪避其进攻,以灵巧、快捷反击,主攻对手的支撑脚膝和胫骨等薄弱部位,瞬间致使对手失去进攻能力。
如:“灵犬摆尾”就是闪躲对手的腿脚,利用时间差,转身扫其支撑腿的膝部或胫骨处,使其一下子失去进攻能力。
下盘则是地术拳的灵魂,在地面施展扫、绞、剪、缠、击等,使对手防不胜防,瞬间制服对手。拳谱曰“地面绞杀技,鬼神要哭泣”。
如:“神犬落地金绞剪”,就是趁对手在上盘猛烈进攻时,趁势转入地面,用双脚剪其胫骨,使其失去进攻能力。
地术拳的技击风格地术拳是集南拳北腿、地躺、擒拿锁控为一体的拳种。其属于南派系列,但又有独特的地面跌、扑、翻、滚、摔,貌似地躺的各种摔法。
属仿动物的象形拳,如: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善于翻、滚、扑、摔、剪、奔、窜、跳、钻、挂等象形元素,这些组合构成了地术拳的整个要素。
地术拳贯穿着佛门的禅功文化,结合僧尼习练的轻巧、禅念,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以巧取胜的特点。
加之僧尼传授于佛门的禅念,又巧妙地结合“生物力学”“运动力学”和“机械力学”在人体结构运动中的运用,演绎出独步武林的奇招。
地术拳整个套路体系风格,既有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以声、气、力表达拳势的刚劲磅礴之慨,又有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以形、意、神表达拳意的舒展飘逸之感。
给人展现刚烈多变、阳刚之美、多手法少腿法的南少林风格,给人展现舒展大方、安然自得、少手法善腿法的北拳风格。
南拳北腿汇集于一身,形成以南拳为主体,辅以北派腿法的拳法。故有地术拳是一个“似南非南、似北非北”的拳种的说法。
地术拳的技击原理在实际技击中,按人体结构反关节原理,以巧妙地擒拿、锁控对方。以上、中、下三盘多变的身、手、脚的配合,出奇多变的动作制胜对方。
地术拳的技击术是“几何力学”与“人体结构学”的结晶。且在地术拳的中、下盘技击线路与技击章法中尤其凸显。
几何学中的“最短距离”、“最佳线路”,物理学的“极限力度”、“杠杆原理”,人体学中的“生理结构”、“脆弱部位”是指导地面技击实战应用的理论依据。
充分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后,为地术拳提供理论支撑,才能把地术拳的技击技术学精、学到位。
才能掌握时机利用对方的生理弱点,准确有效地实施所掌握的技击动作,成功降服对手。
技击需要最佳距离、锁控需要有效支点,动作需要时机、速度、力度的配合,降服对手需要一击而中要害,使其失去搏击能力。
结语地术拳扑跌翻滚、衔接严谨,功妙自然,起伏灵敏,快速奔放,时而潇洒优美,时而扣人心弦,既有较高欣赏价值,又具明显技击技术。
地术拳技击在自由搏击运动中,属含苞待放的一朵奇葩,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挖掘、拓展,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搏击运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