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症状及治疗
最近多所小学猩红热病例接连发生。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专家提醒,猩红热传染性极强,所以家有2—8岁宝宝的家长要少带孩子出入公共场合。孩子有“感冒”症状需及时就诊。
据专家介绍,猩红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以发热、咽痛为首发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感冒”,发病第2日出现皮疹,全身均可是红色栗粒样皮疹,疹与疹之间皮肤发红,无正常皮肤,伴瘙痒,一般2天达高峰,然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疹慢慢消退。
猩红热的传染性极强,但目前尚无疫苗预防。由于猩红热是经空气飞沫传播的,所以一定要经常保持居室内空气新鲜,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幼儿园发生猩红热流行时,可每天采用盐水漱口,对患病孩子应马上隔离治疗。无论是幼儿还是大人,只要与猩红热患者有过密切接触,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赶快服药预防,尤其是曾经患过肾炎或风湿热的孩子。
症状与类型
猩红热的线状疹
猩红热“草莓舌”
猩红热“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杨梅舌”
猩红热皮疹(手)
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
(一)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至有效抗菌治疗满24小时为止)。卧床休息,急性期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改半流质或软食,肾炎者低盐为佳。因高热进食少、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给予静脉补液。
(二)病原治疗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很敏感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用青霉素治疗后平均1天左右咽试子培养可阴转。普通型剂量:小儿2~4万μ/kg,成人万μ/日,分2~3次肌注,疗程5~7天即可。重症病人应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0~40mg/kg/日,分3~4次口服,疗程7~10天。必要时可用头孢菌素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并发风湿病的患者,可给抗风湿治疗。阿斯匹林剂量,成人3~5g/天,小儿0.1g/kg/日,分3~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并发肾炎患者,可按内科治疗肾炎的方法处理。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二)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三)保护易感者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g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国际青少年权益保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