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瘿瘤丸之瘰疬

时间:2016-12-29 14:00:11 来源:颈淋巴结炎

瘰疬

瘰疬之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以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其中宋代《疮疡经验全书》中对瘰病的发病部位及临床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临床多按发病情况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的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属颈痈(颈部皮间急性化脓性疾病)范围;慢性的多因气郁、虚伤而发,为临床上所指的瘰疬。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结核。瘰疬,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

1病因病理

瘰疬的发生可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使痰热内生,于颈项结成核块。或者病人原有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热灼津液为痰,痰火互相凝结成核而生瘰疬。至病之后期,热胜肉腐成脓,脓乃气血所化,长期脓水淋漓,势必耗伤气血,因此瘰疬后期,有些病人虚损证候明显。

2临床症状

瘰疬的临床表现可分为3个阶段:

①初期。颈部核块如黄豆大小,一个或数个,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推之能活动。

②中期。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

③后期。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薄,皮下有向周围延伸的空腔),疮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黯,并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稠,肉芽变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按照局部病变可分为3期,但实际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兼见两个或者三个阶段的病变。

病初起无全身症状,在化脓时可有低热,食欲不佳。后期破溃,若日久不愈,可导致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证见潮热,盗汗,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失眠,食欲不佳,苔少舌红,脉细数无力。本病应与失荣(颈部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相区别,必要时可作活体组织检查。大多数能治愈。预后一般良好,少数体虚的人可继发流痰。治愈后每因体虚或过度劳累而复发。

3中医辩证诊断

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亦名鼠瘘、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

《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该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项、腋、胯之间而成。古人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后期可自溃,溃后脓汁稀薄,其中或夹有豆渣样物质,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漏管。相当于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等病。

又,瘰疬,又名马刀侠瘿。其中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结核生于腋下,形状如蛤蜊者,名马刀;生于颈旁者名侠瘿,二者常相联系,或称为瘰疬。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瘰疬》云:“此证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当分经络:如生于项前,属阳明经,名为痰瘰;项后,属太阳经,名为湿瘰;项之左右两侧,属少阳经,形软,遇怒即肿,名为气疬;坚硬筋硬者,名为筋疬;若连绵如贯珠者,即为瘰疬;或形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肿势甚猛,名为马刀。……”

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主编《中医临床大全·第四章外科·瘰疬》云:“[释名辨类]瘰疬以其多发于颈项、甚至延及胸腋,常结核连续成串,累累加贯珠状而得名。单个发生者,称结核;小的结核,与周围不粘连而活动者,称为瘰;大的结核,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者,称为疬;因其破溃形成窦道及瘘管者,称为鼠瘘;结核连续,连及胸腋者,称为马刀侠瘿。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由结合杆菌所致的淋巴结核和非典型分枝杆菌所致的颈淋巴结炎。”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马刀》:“马刀似蚌而小,形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厚薄斜正,虽有不同,而性味功用大抵则一。”蚌者,蛤蜊也。

⑴《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

隋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八·经脉连环》注:“马刀,谓痈而无脓者是也。”

明·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云:“马刀夹瘿,皆颈项腋胁所生疮名。”

明·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注:“马刀,瘰疬也。侠瘿,侠颈之瘤属也。”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马刀即马刀疮。出《灵枢·经脉》。马刀生耳之前后,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马刀疮病名。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赤色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马刀挟瘿病名。又名疠串。《灵枢·痈疽》:‘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马刀侠瘿,即马刀挟瘿。侠通挟。……马刀挟瘿,瘰疬。易生在颈项及腋下。”

杨鹏举主校注《灵枢经·经脉第十》注:“马刀挟瘿:即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马刀]病证名词瘰疬之病。……[马刀侠瘿]病证名词瘰疬之病和颈项瘤肿之证。”

⑵《灵枢·痈疽》云:“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太素·卷第二十六·痈疽》注:“马刀亦谓痈不脓者是也。颈前曰婴也。”

清·张志聪《灵枢集注》:“‘其痈坚而不溃者’,承上文而言,痈在膺腋之间,坚而不溃者,此为马刀夹瘿。《金柜要略》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痹夹背行,苦肠鸣,马刀夹瘿者,皆为劳得之。’夫马刀夹瘿,足阳明之症也。”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第六章病证·十九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注:“马刀侠瘿:病名。属瘰疬之类。常成串而出,质坚硬,其形长者称为马刀,或生于耳下、颈项,至缺盆沿至腋下,或生肩上而下沿。其生于颈部者称为‘侠瘿’。‘瘿’或作‘婴’,‘婴’通‘缨’。瘰疬生于颈部缚帽缨之处,故称侠缨,或称侠瘿。《病源·疽候》云:‘发于腋下,赤(革卯)(音暴bao)者名曰米疽也,(革卯)而不溃者为马刀也。’可见米疽、马刀、侠瘿均属一类。”

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云:“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清·尤怡(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李氏曰:瘿生乳腋下曰马刀,又夹生颈之两旁者为侠瘿。侠者,挟也。马刀,蛤蜊之属,疮形似之,故名马刀。瘿,一作缨,发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络,故俗名疬串。”

清·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云:“瘿者,即瘰疬也,以其形长如蛤,为马刀。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头下,或下连缺盆,以及胸肋,皆谓之马刀。”

4治疗

瘰疬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核。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瘰疬起病缓慢,初时核块如黄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之后核块渐增大,数目增多。化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经年累月,不易收口。

中医治疗,以逐瘀解毒、化痰去瘀、软坚散结之功效,快速消除瘰疬患处病痛,彻底切断病机、拔毒外出,兼顾扶正固本、抑制复发为根本。









































白癜风初期症状和图片
北京的白癜风那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noo.com/zztx/4096.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急性淋巴结炎临床表现

    .网小编提醒:急性淋巴结炎临床表现,你对急性淋巴结炎了解吗?……【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