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平台回复“CT检查”获得PDF全文
欢迎分享
头颈部颅脑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颅脑急性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
(2)参数: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s,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1.mm、32×1.mm,64×0.mm、×0.mm、×0.mm等),一般行逐层扫描,层厚5~6mm,层间距5~6mm。
2.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对比剂,流率为1.5~2.0ml/s(观察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时,流率可达3.0~4.0ml/s),用量为50~70ml。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血管性病变延迟25s,感染、囊肿延迟3~5min,转移瘤、脑膜瘤延迟5~8min。
(2)颅脑CTA:采用对比剂(流率为4.0~5.0ml/s,用量为60~80ml)+生理盐水(流率为4.0ml/s,用量为30ml)的注射方式。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8kg/m2的受检者,对比剂用量酌减。
三、图像处理
1.预置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80~HU,窗位35~45HU;骨窗窗宽3~HU,窗位~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MPR,可获得脑组织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运用表面遮盖法(shadesurfacedisplayment,SSD)显示颅骨的骨折线、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
3.CTA三维图像重组:头部血管图像后处理常包括MPR(CPR)、MIP、VR及SSD。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脑组织窗:能够显示灰白质边界、基底神经节、脑室系统、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能够显示颅骨的内板、外板和板障。
鞍区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普通X线检查发现鞍区病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
3.垂体瘤术后复查。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头部置于头架内,受检者体位同颅脑轴面扫描,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或听眦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鞍顶。
(2)参数: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s,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0.mm、32×1.mm等)。以最薄层厚进行无间隔重建,然后行冠状面、矢状面重组,重建层厚3mm,层间距3mm。
2.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采用(含碘~mg/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用量80.0~.0ml(或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
(2)扫描及延迟时间:首先行CT平扫确定扫描范围,注入对比剂后10s启动扫描,扫描5~8次。延迟时间一般设为注射对比剂后35s。
(3)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垂体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微腺瘤血供的全过程,有利于诊断微腺瘤。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5~45HU;病变侵犯颅骨时需加照骨窗,骨窗窗宽3~HU,窗位~HU。
2.三维图像重组:需重建鞍区冠状面、矢状面图像,重建层厚及层间距≤3mm。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能够显示鞍区软组织、脑灰白质边界、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能够显示鞍区诸骨的结构,颅骨的内板、外板和板障。
眼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眼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眼外伤、眶内异物炎症及先天性疾病。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下颌稍上抬,听眶线与床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扫描范围一般从眶下缘至眶上缘。
(2)参数: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s,探测器组合(16×0.mm、32×1.mm,64×0.mm等)。以最薄层厚重建,然后行轴面、冠状面、斜矢状面重组,骨窗层厚2mm、软组织窗层厚3mm,层间距2~3mm。若重点观察视神经管,则需要重建骨算法,重建层厚1mm,层间距1mm。
2.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采用(含碘~mg/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用量80~ml(或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
(2)扫描延迟时间:普通增强检查延迟35~45s;血管性病变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5s,静脉期延迟70s。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5~45HU;骨窗窗宽3~HU,窗位~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眼部外伤常规采用MPR。眼球内异物定位时,通常需采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结合定位。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能够显示眼球结构(晶状体、球壁等),泪腺、眼肌和视神经。
2.骨窗:能够显示眶骨的内部结构,清晰分辨皮质和松质骨。
耳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先天性耳道畸形、肿瘤(如听神经瘤、胆脂瘤等)、炎症、外伤等。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头部置于头架内,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取标准的头颅前后位。
(2)参数: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s,探测器组合(16×0.mm、32×0.mm等)。以最薄层厚无间隔重建,然后行轴面、冠状面、矢状面重组。骨算法重建层厚1mm,层间距1mm;软组织算法重建层厚3mm,层间距3mm。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2.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对比剂用量60~80ml,注射流率2.5~3.0ml/s。
(2)扫描延迟时间:普通增强检查延迟时间40~50s。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外耳道闭锁的放大图像应包全耳部皮肤。增强扫描图像用软组织窗摄影,骨窗窗宽3~HU,窗位~HU。
2.三维图像重组:均使用最薄层厚重建,在横断面薄层图像上行冠状面重组,并结合曲面重建、仿真内窥镜对病变进行显示。还可采用单侧放大的方式进行重建。
四、影像质量标准
1.骨窗:能够显示颞骨的内部结构,听骨链、面神经管、耳蜗、半规管等。
2.软组织窗:能够显示病变组织和周围脑组织的关系。
鼻与鼻窦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鼻及鼻窦炎症、肿瘤、外伤等。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听眦线或听眶线与床面垂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扫描范围一般从眉弓上缘至牙齿咬合面。
(2)参数:采用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s,探测器组合(16×1.mm、32×1.mm、64×0.mm等)。重建层厚2~3mm,层间距3~5mm,采用高分辨重建算法。
2.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60.0~80.0ml,注射流率2.5~3.0ml/s。普通增强检查延迟40~50s扫描。
三、图像处理
1.窗宽、窗位调节:观察蝶窦、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或外伤时,通常用骨算法,窗宽0~0HU,窗位~HU。肿瘤侵犯骨组织时,必须行软组织重建,层厚3mm、间隔3~5mm、窗宽~HU、窗位35~45HU。鼻骨外伤时,用骨算法图像分别平行和垂直于鼻骨长轴行横断面和冠状面重组,重建层厚1mm,层间距1mm。
2.三维图像重组:将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重组,重组层厚0.75mm,层间距0.75mm。鼻窦冠状面图像可显示窦腔病变、窦口复合体区域病变以及观察解剖结构是否异常。鼻部外伤患者行MPR及SSD三维重组有助于观察鼻部骨折的位置、类型及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四、影像质量标准
1.骨窗:能够显示诸骨的内部结构、增厚的黏膜。
2.软组织窗:能够显示软组织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颈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颈部占位性病变、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血管性病变、颈部气管病变、外伤。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同时两肩放松,两上臂置于身体两侧,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2)扫描范围: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喉部扫描范围从第4颈椎向下扫描,或直接对准喉结扫描,扫描时嘱受检者连续发字母“E”音,使声带内收,梨状窝扩张,以便较好地显示声带、梨状窝、咽后壁及杓会厌襞的形态及病变。鼻咽部扫描范围从海绵窦至口咽部。
(3)扫描参数:行螺旋扫描,螺距0.~1.,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s,矩阵×,软组织算法,最薄层厚无间隔重建。
2.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成人60.0~80.0ml,儿童为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延迟扫描时间35~40s。
(2)颈部CTA:
①体位:仰卧位,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②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主动脉弓上缘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③参数:常规螺旋扫描,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s,矩阵×,采集层厚0.6~1.0mm,重建层厚1.0mm,层间距0.6~1.0mm;
④对比剂用量及延迟时间:对比剂注射流率4.0~5.0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20.0~30.0ml,延迟时间15~18s。
三、图像处理
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一般取窗宽~HU,窗位30~50HU;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必须加骨窗像,窗宽3~HU,窗位~HU。采用MIP、SSD、VR进行后处理,进行多方位观察。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能够显示颈部软组织的层次和增强后大血管的结构。
2.骨窗:能够显示颈部椎体骨质。
白癜风医院吡美莫司乳膏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