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病
乳痈病,中医病名。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本病一年四节都可发生。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西医则称为急性乳腺炎。本病若早期诊断,病情较轻,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月来越好产后恢复中心经过多年积累,成功总结出一套治疗乳痈病的方案。
别称
外吹乳痈、内吹乳痈、非哺乳期乳痈
中医病名
乳痈病
就诊科室
外科
多发群体
哺乳期妇女、尚未满月的初产妇
常见发病部位
乳房
名词解释听语音
乳痈病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听语音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病名急性乳腺炎基本相同。
病因听语音
本病的主要病因有四方面:一为乳汁郁积,二为肝郁胃热。三为感受外邪。第四最重要最常见的是人为原因,产妇初期乳涨乳痛治疗不得当,本身病症较轻,经不专业的手法治疗创伤乳腺管,加重病情而产生浓肿。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病因,初产妇乳头破碎、凹陷、破碎,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郁积;产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致肝气胃热,使乳络闭阻不畅;产妇体虚汗出,易感受风邪,使乳络郁滞不通。
病机听语音
肝郁气滞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胃热壅滞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乳汁瘀滞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致乳汁排出不畅,或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乳汁瘀滞,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诊查要点听语音
一、诊断依据1.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
2.郁乳期:病人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3.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4.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二、病证鉴别1.乳痈病与炎性乳癌
炎性乳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的l乃或1/Q以上,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触痛,但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但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针吸细胞学病理检查可查到癌细胞。
2.乳痈病与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于非哺乳期妇女,哺乳期也可发生。其肿块发于乳晕部,多伴乳头凹陷内缩,乳晕皮肤红肿,有瘙痒感或烧灼感,后期转为疼痛.乳头溢出红棕色、绿色或黑色液体,乳晕下区可扪及边缘不清的软结节,偶为硬结节。
三、相关检查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呈上升趋势。查X线钼靶摄片提示为乳房肿胀增厚,间质阴影增生扭曲,血管阴影明显增加,应用抗生素后炎症变化明显改变。查B超声像提示为:1.炎症肿块,边界不甚清楚,内部回声增厚增强,光点不均匀。2.乳汁潴留,为无回声的小暗区。3.脓肿形成,声像显示内部不均匀的体液暗区,边缘模糊,肿块局部有增厚,有时有分层现象,脓肿后方回声增强。
辩证论治听语音
一、辩证要点本病证候有虚有实。实者因乳汁阻塞乳管或外邪入侵而表现的实证、热证,虚者因部分产后的病人仍未复元,有气虚、血虚的表现,但总以实证、热证为主证。辨证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按病程分初起、成脓、溃破三个阶段分期辨证。
二、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消法、托法、补法为原则。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若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或用火针刺脓[1]。
三、证治分类1.肝郁胃热证
主证:乳汁分泌不畅,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扪到硬结,伴恶寒发热,头痛、舌淡红或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代表方:瓜蒌牛蒡汤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瓜蒌、花粉、黄芩、陈皮、生栀子、银花、青皮、柴胡、连翘、皂角刺、甘草。
2.热毒炽盛证
主证:乳房局部掀红灼热跳痛,壮热不退,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代表方:透脓散。
常用药:生北芪、炮山甲、当归、川芎、皂角刺。
3.正虚毒恋证
主证:顺证表现肿消失、疼痛减,发热退,可痊愈;逆证表现肿不消,痛不减,热不退,为传囊,或乳汁从疮口而出,为乳漏。
治法:顺证以排脓托毒为法。
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其他疗法听语音
1.外治法:(1)郁乳期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调敷;或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敷贴;或用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净捣烂外敷;或用20%芒硝溶液湿敷;或用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适量凡士林调敷。(2)成脓期局部按之有波动感或经穿刺抽脓抽得脓液者,应及时切开引流。一般采用与乳头方向呈放射状的切口,切口位置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切口长度与脓腔基底的大小基本一致,使引流通畅不致袋脓,但需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而乳晕部的浅表脓肿、乳房后的脓肿或乳房周边脓肿,则可在乳晕边缘或乳房周边作弧形切口。若脓腔较大者,必要时可在脓腔最低部位作对口引流。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3)溃后期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或凡士林纱条引流,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用红油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若有袋脓现象,可在脓腔下方用垫棉法加压,使脓液不致潴留;如有乳汁从疮口溢出,则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排出乳汁,促进愈合;若成传囊乳痈者,则在肿块按之应指处另作一切口;若形成乳房部窦道者,可用五五丹药捻,插入窦道至脓腔深处,以腐蚀管壁,至脓液减少后用九一丹药线,脓净则改用生肌散纨条,直至愈合[2]。
2.按摩法:乳痈初起,局部肿痛,瘀乳明显者,可行乳房按摩.先做热敷,再在患侧乳房涂上少许润滑油,先轻揪乳头数次,然后一手掌托起患乳,另一手手指并拢由乳房基底边缘向乳头方向轻轻推按,将郁滞的乳汁逐步挤出。
3.针灸理疗:取肩井、膻中、足三里、列缺、膈俞穴,用针刺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转归预后听语音
本病若早期诊断,病情较轻,正气较强,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素体本虚,溃后脓毒虽泄,气血俱虚,故收口缓慢,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预防调护听语音
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热水或75%酒精擦洗乳头;孕妇有乳头内陷者,应经常挤捏提拉矫正,可用小酒杯叩吸。
2.应指导产妇合理哺乳,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保持乳汁排出通畅;乳汁过多时,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排空,以防淤乳。
3.保持乳头清洁,如有乳头皲裂、擦伤应及时治疗。
4.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可让婴儿口含乳头睡觉。
5.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断乳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然后再行断乳[3]。
文献摘要听语音
《诸病源候论·妬乳候》云:“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也……”
参考资料[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第2版
[2]陈自明(宋).《妇人大全良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年6月1日第1版
[3]傅青主.《傅青主女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
月来越好咨询梁老师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广东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