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J

时间:2017-9-13 20:01:21 来源:颈淋巴结炎

交信穴

治月经不调、崩漏、泄泻、大便难

交信穴属于足少阴肾经;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交信穴在内踝上2寸(相当于两个半横指)的位置,“交”是指跟脾经的三阴交穴相交,“信”是指月信(月经),交信穴是专为女子调理月经准备的一个大穴。当女性月经到期不来或者有崩漏,淋漓不止等情况时,揉交信穴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巨髎穴

治面部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中风、嘴肿、嘴破

顺着四白穴往下走,到鼻翼,也就是鼻孔旁边,有一个穴位,叫巨髎穴。

巨髎穴主要治疗面部神经麻痹,而通常的面部肾经麻痹就在此处发生,有中风的先兆的中老年朋友要常揉这个穴位。

按揉巨髎穴还能预防三叉神经痛,有些朋友嘴唇爱肿,还容易破,多揉巨髎穴也可以预防。

颊车穴

治牙痛、口眼歪斜(面部神经麻痹)、睡觉爱咬牙、磨牙

经常性属于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使劲咬一下牙,面部就会有一块地方凸起来一个包,那是咬肌,咬肌上有个窝儿就是颊车穴。颊车穴与嘴角处在一条平行线上,上边垂直于鬓角,一般人按颊车穴时,都会比较酸痛。

颊车穴可以治疗口眼歪斜,即面部神经麻痹,还能治疗牙疼,如果在治疗牙痛时,再配合手上虎处出的合谷穴,效果会更好

解溪穴

通络祛火、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火)穴;解,散也。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溪穴在脚腕上,“溪”是溪流之意,人体里的溪流就是血流。“解溪”就是把腿上的血解晕倒脚上去,打开一个通道

解溪穴就在平时系携带的那个位置,也就是脚腕和脚背交接的地方,你先用大拇指按这儿,然后一抬脚尖,马上有个硬筋把您的手弹开了,硬筋旁边的窝就是解溪穴。

解溪穴是一个让人全身放松的要穴,有人说解溪穴这个窝太深,揉的时候挺费劲,不好着力。解溪穴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它除了能让人放松之外,还是一个治疗脑供血不足的要穴,因为,凡是气血下不到脚上去,也就上不到脑上去

这是什么原理呢?因为人体所需要的大循环是气血先下到脚上,然后再上到脑部,反复循环。有人说我脑子经常很胀,脚上却无力,这是不是血都奔闹上去了?不是,这是浊气上去了,真正的血并没有循环,还在上面压着你。要想血液重新循环,就得血液先到脚,然后才到脑上,它有规定的路线。所以,改善脑供血不足首先要改变脚步供应,只有脚上的供血足了,脑上的供血才能足,而通过刺激解溪穴,就可以得到改善

肩井穴

治痛证、乳腺疾病、淋巴结核

肩井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现代常用于治疗肩颈部软组织疾患、乳腺炎等。

将大拇指放在肩上,贴住脖子,中指所点的位置就是肩井穴。“井”字给人的感觉是四通八达,上下左右全出头。肩井穴是一个四通八达的通经活络之要穴。

肩井穴是好几条经循行经过的点,本属于胆经,而后背的三焦经通过这里,胃经从这里穿梭,大肠经也从这里经过,好多经都在此会聚。所以,其他经也有了问题,揉肩井穴也管用。

肩井穴是治疗痛症的要穴,像牙疼,头痛(尤其是属于胆经的偏头痛)都能治。而它又连着胃经,所以胃经眉棱骨痛也能治。肩井穴最有效的是能治疗乳腺炎、乳房痛等乳腺方面的疾病

间使穴

治老年痴呆、失眠、健忘、神志不清

间使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间使穴能通心窍,化痰通淤。过去老年人预防脑梗赛、中风,有时候吃一点牛黄清心丸,间使穴就类似这种作用,可以醒神开窍、化痰吸风

肩贞穴

治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肩周炎

肩贞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小海穴以后,胳膊这块就没穴位了,全都跑肩膀后边去了。后边第一个穴是肩贞,然后是臑nao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和肩中俞,对这几个穴位,咱们一般采取一捋而过的方法,这样,所有的穴位都照顾到了。

但有一个叫天宗的穴位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穴是治疗颈椎病的要穴。当我们有颈椎病时,天宗穴上会很痛。

另外,经常咳嗽、有哮喘、支气管炎的人,在这几个穴位集中的地方会很痛,肌肉会很紧张,我们得经常把它揉一揉,揉松了。因为我们咳嗽、哮喘的时候这块老用力,长期用力这块就非常紧张,形成淤血,我们必须把它揉散了。还有,我们后背的小肠经也经常容易堆积很多的淤血,因为这块儿容易受寒、受伤、多用力和经常保持一个姿势。这时,我们可以找人多按摩这块儿,每天顺着小肠经松一松肩膀。如果能刮一刮痧,把这里边的淤血刮出去更好。

而刮不出痧还挺痛的地方怎么办?那说明这个淤血点藏得比较深,我们可以在这条经的穴位上拔罐。把刮痧和拔罐结合起来,再加上揉捏,你边拔边刮再边揉着,这条经络很快就通了。

揉这条经的时候,血液循环会加速,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刺激小肠经上的这几个穴位就等于让心脏给它及时地供血,所以有时候在这块儿揉得过多,有的人会觉得心慌。不过心慌没关系,就多揉揉手心的劳宫穴,赶紧把血给它补进去。还可以试一下人参生脉饮,也是补心血的。

小肠经中间有一个断点在大臂这块儿,因为大臂到肩膀这块儿没有穴位,直接从小海就到肩贞了,中间这一段都没有穴位,咱们怎么来把它接通呢?攥揉这块儿。

有时候我们肩膀疼,但我们够不到肩膀,没法揉,你就揉这块儿,同样能把肩膀痛的问题解决了。最好同时把心经、小肠经都揉了。因为心经、小肠经是相表里的,心经把血液源源不断地供给小肠经。小肠经气血一充足,肩膀的气血也供应充足了,我们的肩膀就不会感觉到疲劳和酸痛。

极泉穴

治抑郁、心里紧张、经常咽干,烦渴,心火比较旺、淋巴结核、上肢不遂、心律不齐、给心脏供血

极泉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极是高处的意思,泉是泉水,这是说心脏往全身源源不断地供血是以这个穴位为起点的,它就像人体的一个泉眼一样。

此穴在胳肢窝中间,就是小时候让你痒痒、逗你笑的那个穴。而人到了中老年,再挠这个胳肢窝就不容易痒痒了。因为心血不足,这块已经不传导了,神经也就慢慢地萎缩了。

当我们用大拇指拨动极泉的时候,能感觉到里边有好几根筋。一拨,有时候手指头就麻了,麻感往上蹿。让它经常保持麻,这条经络就通了。所以没事儿我们要经常拨动它,拨到手发麻、胳膊发麻。

我们平常心里紧张、嘴发干、烦渴、老想喝水、心火比较旺时,或者身上长了淋巴结核、上肢不遂,尤其是得了脑血栓后遗症、胳膊抬不起来的时候,这个极泉穴就能发挥作用了。也就是说,极泉可以调整心血管的功能。如果您心率过快,它能帮您缓和下来;心率过慢,它能让它快一点。另外,它还可以防治抑郁症。

简单归纳一下,极泉穴的功能就是“咽干烦渴淋巴结,调整心率脑血栓,上肢不举抑郁症,腋窝正中找极泉”。

京门穴

胆经上的补肾大穴

京门穴所以足少阳胆经,肾的募穴;位于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京同“原”,门即门户,此穴为肾募,肾主一身之原气,为肾气募集出入之大门,故名京门。

京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京门穴具有健脾通淋,温阳益肾的功效。

京门穴有和胃温肾、化气利水的作用。

京门穴为肾之募穴,肾主水,且腰为肾之府,故主小便不利、水肿、腰痛。

京门穴在胁下,近于腹部,故可调理肠腑而主腹胀、泄泻、肠鸣。

京门穴为肾募,具有利尿通淋、补肾温阳之功效。

京门穴穴属肾募,肾主水,该穴主治水道不利,为水道之门户,有滋肾壮阳、通利下焦之功。

京门穴主治病证:

京门穴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肿,腰痛,胁痛,泄泻,肠鸣,呕吐,现代又多用京门穴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尿石病,肠炎,腰背肌劳损,腹痛等。

京门穴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等。

京门穴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

京门穴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肠鸣,呕吐。

现代又多用京门穴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疝痛、尿石病、肠炎、肋间神经痛、腰背肌劳损等。

京门穴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腰痛;以及肾炎等。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疝痛,尿石病;

2.其它:肋间神经痛,腰背肌劳损,肠炎。

京门穴的配伍:

京门配肾俞、三阴交,有补肾壮腰的作用,主治肾虚腰痛。

京门配天枢,中脘,支沟,有宽肠通腑气的作用,主治腹胀。

京门配命门、肾俞、志室、委中、三阴交,治肾虚腰痛。

京门配天枢、中脘、三阴交、足三里,治腹胀。

京门配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治水肿。

经渠穴

每天都能补充一点精力

经渠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经穴;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脊中穴

壮阳益气、补益脾胃

脊中穴属于督脉;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筋缩穴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小儿抽动症、癫痫

筋缩属于督脉;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巨阙穴

调节心脏,治疗胃下垂

巨阙穴属于奇经八脉之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急脉穴

生风化湿,适用于: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急脉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根部,人体的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急即急促,脉即经脉、动脉,此穴在大腿根部内侧,局部动脉(股动脉)急促应手,故名急脉。

急脉与阴廉同一穴底,其实则一穴也。急脉在筋核上方,阴廉在筋核下方,后人强分之耳。核下有脉,其动滑促,因名急脉。

治疗肠痉挛:

令患者仰卧,伸直下肢,术者用大拇指指腹压在急脉穴上,单侧痛取患侧,整个下腹痛可两穴同用。逐渐用力,至穴内似搏动非搏动时为适宜,约10秒,即放松,再压再放松,每次放松时,患者感到有股热气向下放散至膝部或足部。治疗25例,1次即效,且不超过5分钟,疼痛即消失。

我们日常保健中运用最多的地方就是防治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由于长期站立,血流不畅,造成的腿部静脉突出,严重时甚至连直立行走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平时就要注意疏通腿部经络。具体方法是,从小腹开始揉,一直揉到脚心,然后在急脉穴的位置用力按压,自己在心里从1默数到12,然后轻轻抬手,这时候如果感觉到一股热流通过静脉直冲脚踝,就代表收到效果了。

急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急脉穴具有疏理肝胆,通调下焦的功效。

急脉穴有理下焦、止疝痛的作用。

急脉穴有调肝止痛、理气导疝之功,主治少腹痛,疝气,睾丸痛。

急脉穴主治病证: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阴茎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等。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等。

急脉穴主治疝气、小腹痛、阴挺。

急脉穴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阴挺,疝气,阴茎痛,腿痛等。

急脉穴主治少腹痛,疝气,睾丸痛。

急脉穴主治阴茎痛,外阴肿痛;阴挺;少腹痛;疝气。

现代又多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等。

生殖系统疾病:子宫脱垂,疝气,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

鸠尾穴

驱散心中闷气

鸠尾穴是任脉的络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肩髎穴

祛风湿,通经络;主治:臂重,肩重不能举

肩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髎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

肩髎穴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作用。

肩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扬举,取局部也。

肩髎穴主治病证: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等。

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肩髎穴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肩髎穴主治荨麻疹;臂痛,肩重不能举,中风偏瘫。

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肩髎穴的配伍:

肩髎穴配条口透承山,肩髎透极泉治肩周炎。

肩髎穴配阳谷、天宗治臂痛。

肩髎配肩髃、曲池、合谷,治上肢瘫痪。

肩髎配肩髃、肩贞、臑俞、曲池,治肩臂痛不能举。

肩髎配肩井、天宗,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举。

肩髎配风池、曲池,有疏风泄热、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风疹。

肩髎配外关,章门,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间神经痛。

肩前穴

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

肩前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肩前部,腋前皱襞直上1.5寸。

夏季,人们因贪凉,肩臂部容易产生酸痛、麻木等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上肢活动和睡眠。预防肩臂酸痛、手指麻木的最佳方法,就是常做上肢的保健按摩或者艾灸。

肩前穴主治病证:

肩前穴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上肢关节痛,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肩凝症,肩背痛等。

肩前穴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

肩前穴主治肩臂痛、上肢关节痛、瘫痪等。

肩前穴主治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

肩前穴主治肩凝症、肩背痛。

肩髃穴

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也是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蹻脉的交会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髃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

肩髃穴主治病证: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8]。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肩髃穴的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肩中俞

解表宣肺

肩中俞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肩即肩部,中即中间,俞即腧穴,此穴在肩部,约当肩胛骨内侧缘之里,故名肩中俞。

肩中俞功效与作用:

肩中俞有解表宣肺的作用。

肩中俞有清上焦、宣肺气、疏经络作用。

肩中俞在肩井与大椎连线中央,主治肩胛、内脏器官疾患。

肩中俞内应于肺,故治咳嗽上气。

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

肩中俞主治病症:

肩中俞穴主治肩背疼痛,咳嗽,哮喘,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喘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肩背痛,肩胛神经痛,瘰疬,项强,目视不明,视力减退,落枕,吐血等。

肩中俞穴主治肩背疼痛、咳嗽、哮喘。

肩中俞主要用于胸肺、局部疾患等: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喘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肩背痛、肩胛神经痛及目视不明、瘰疬等。

肩中俞主治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等。

肩中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唾血;目视不明,视力减退;肩背疼痛,落枕。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吐血;

其它:视力减退,肩背疼痛等。

肩中俞配伍:

肩中俞穴配肺俞、内关,足三里治支气管炎。

肩中俞配大杼、附分、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治肺结核。

肩中俞配大椎、后溪,委中治肩背痛。

肩中俞配大椎、肩井、支沟,治肩背疼痛。

肩中俞配肩髎,外关,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肩周炎。

肩外俞

舒筋活络,祛风止痛;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肩外俞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

肩外俞的功效与作用:

肩外俞有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作用。

肩外俞有祛风湿、疏经络作用。

肩外俞穴位近于肩胛上廉,故治肩胛痛、周痹、寒痛至肘。

因肩外俞穴底近于肺部,故兼治咳嗽。

肩外俞在肩脚外缘,主治肩胛外部疼痛,有疏经活络之功。

肩外俞主治病症:

肩外俞穴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肩胛神经痛,落枕,肘臂冷痛,肩胛及上肢冷痛,颈椎病,肩胛区神经痛,痉挛,麻痹,肺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低血压等。

肩外俞穴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

肩外俞主要用于肩颈疾患。如肩背酸痛、肩胛神经痛、颈项强急、落枕、肘臂冷痛等。

肩外俞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落枕,肘臂冷痛等。

肩外俞穴主治颈项强急,肩背酸痛,肩胛及上肢冷痛。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胛区神经痛,痉挛,麻痹;

其它:肺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低血压等。

肩外俞配伍:

肩外俞配昆仑治肩背痛。

肩外俞配风池、外关治颈项强急。

肩外俞配秉风、养老治落枕。

肩外俞配大椎、后溪,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直,颈、胸椎病,肩背痠痛。

肩外俞配后溪、天宗、肩井、大椎,治肩背疼痛。

京骨穴

生发气血、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京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膀胱经的原穴;位于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京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京骨穴具有清热止痉,明目舒筋的功效。

京骨穴有宁神、通络的作用。

京骨穴系膀胱经之原穴,有宁心安神、疏经活络作用。

京骨穴主治病证:

京骨穴主治头目,背腰,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塞鼻衄,背寒,脊强,腰尻疼痛,髀枢痛,半身不遂,膝胫酸痛,寒湿脚气,两足生疮,心痛,腹满,泄注,便血,癫狂,痫症,疟疾,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目翳,腰腿疼痛,踝关节痛,现代又用京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神经性头痛,脑膜炎,脑溢血,小儿惊风,心肌炎,佝偻病等。

京骨穴主治头目、背腰、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塞鼻衄、背寒、脊强、腰尻疼痛、髀枢痛、半身不遂、膝胫酸痛、寒湿脚气、两足生疮、心痛、腹满、泄注、便血、癫狂、痫症、疟疾等。

京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目翳。

京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疼痛;癫痫。

京骨穴主治头痛,项强,癫痫,腰腿痛,踝关节痛等。

现代又多用京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神经性头痛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膜炎,脑溢血,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其它:心肌炎,佝偻病,疟疾等。

京骨穴的配伍:

京骨配风池、天柱,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京骨配涌泉、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

京骨配合谷、太冲、太阳,治急性头痛。

京骨配肾俞、委中、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

金门穴

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金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位于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金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金门穴具有安神开窍,通经活络的功效。

金门穴有安神志、舒筋脉的作用。

金门穴系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阳维脉之所生,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其所治症,为霍乱转筋、癫痫、尸厥、膝髓痠,兼取申脉可治头风、头痛,均取金之肃令之力也。所治与太白略同,太白亦金气也。

金门穴主治病证: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头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眩晕,腰膝痛,外踝痛,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等。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金门穴主治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

金门穴主治头痛,耳聋;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金门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

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其它: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

金门穴的配伍:

金门配人中、中冲,有醒神镇惊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惊风。

金门配大椎、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

金门配合谷、太冲、百会,治急性头痛。

金门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

箕门穴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箕门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

箕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箕门有调下焦、利水湿、祛风邪的作用。

箕门有健脾渗湿,通利下焦的作用。

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多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蹊肿痛等症。箕门穴有健脾利湿作用,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箕门穴的主治病症: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溺、腹股沟肿痛。

箕门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等。

现代又多用箕门治疗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箕门主治小便不利,遗溺,鼠蹊肿痛,阴囊湿痒等。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

箕门穴的配伍:

箕门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通。

箕门配气冲、太冲,治腹股沟肿痛。

金津玉液

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消渴

金精玉液为经外奇穴;位于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医经小学》:舌底紫脉有二穴,左为金津右玉液。

金津、玉液穴的功效与作用:

金津、玉液穴有清泻热邪,生津止渴的作用。

金津、玉液穴主治病证:

金津、玉液穴主治急性扁挑体炎,舌肿痛,口疮,口腔溃疡,舌炎,舌强,舌肿,失语,呕吐,咽炎,喉痹,喉蛾痧,黄疸,急性肠胃炎,腹泻,消渴。

金津、玉液穴主治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

金津、玉液穴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消渴;以及舌炎,扁桃体炎等。

金津、玉液穴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黄疸、消渴、口腔溃疡、舌炎、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

舌病:口疮,舌强不语,舌肿,失语。

其他病:呕吐,消渴,喉痹,喉蛾痧,黄疸,腹泻。

金津、玉液穴的配伍:

金津、玉液配十宣、海泉,治重舌肿胀。

金津、玉液配少商、神门,治口内生疮。

金津、玉液配廉泉、风府、大椎、天突,治舌强不语。

金津、玉液穴配少商,有清热利咽,消肿解毒的作用,主治急性扁桃体炎。

金津、玉液穴配廉泉、风府,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舌强语言蹇塞。

金津、玉液穴配承浆,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治消渴病。

角孙穴

清热消肿、散风止痛;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

角孙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角孙穴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

角孙穴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

角孙穴有清热散风作用,系三焦、小肠和胆三经之会穴,主治耳鸣,目赤肿痛,龈肿,齿痛,痄腮。

《针灸大成》谓耳郭中间,开口有空,治龈肿、目翳、齿龋、项强等症。

角孙穴主治病证: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

角孙穴主治颊肿、目翳、齿痛、项强。

角孙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龈肿痛,唇燥,唇吻强,颊肿;项强,头痛。

角孙穴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

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及偏头痛等。

头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龈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眼疾目痛,头痛项强。

角孙穴的配伍:

角孙穴配小海治牙龈痛。

角孙穴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

角孙穴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

角孙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

角孙配曲池、合谷,治痄腮。

角孙配攒竹、睛明,治目赤肿痛。

角孙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耳部肿痛。

角孙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主治牙痛。

角孙配太阳、头维、太冲,有疏经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夹脊

调节脏腹机能

夹脊为经外奇穴名;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位于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夹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作用。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取之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尤以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效果为佳。

夹脊穴主治病证:

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夹脊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夹脊穴的配伍:

选穴和配穴可根据经脉的分布、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腧穴的压痛、反应点等,每次宜选择其中2~4个腧穴。

胸1~4夹脊配大椎、肺俞、天宗,治肩背部疼痛。

胸4~7夹脊配心俞、内关,治心痛彻背。

胸8~腰2夹脊配胆俞、肾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痛。

腰3~5夹脊配关元、膀胱俞、环跳、足三里,治下肢麻痹。

巨骨穴

通经活络,化痰散结

巨骨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也是大肠经和阳跷脉的交会穴;位于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巨骨:巨,大。巨骨,指缺盆骨,现称锁骨。此穴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故名。

巨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巨骨有通经活络的作用。

巨骨有散瘀通络作用。

巨骨穴系大肠经和阳跷脉之会穴,有理气消痰、镇惊宁神之功。

巨骨穴主治病证: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伸展及抬举不便和瘰疬、瘿气。

巨骨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臂疼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半身不遂及惊痫、吐血、瘰疬、瘿气等。

巨骨主治肩背疼痛,半身不遂,瘾疹,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巨骨穴主治肩臂挛痛,半身不遂;惊痫;瘰疬,瘿气,瘾疹,吐血。

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组织损伤;

消化系统疾病;吐血,胃出血;

其它: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

巨骨穴的配伍:

巨骨穴配肩髃、天宗治肩背痛。

巨骨配肩贞、肩髃治肩周炎;配孔最、尺泽、鱼际治咯血。

巨骨配手五里、臂臑治瘰疬。

巨骨配前谷,有舒通经络作用,主治臂不举。

巨骨配前谷、合谷,治臂不举。

巨骨配风池、悬钟,治头项强痛。

巨骨配臂臑、肩井,治肩背疼痛。

巨骨配孔最、尺泽、鱼际,有降气止咳,清热止血作用,主治咯血。

厥阴俞

外散心包之热,宽胸理气,活血止痛

厥阴俞穴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外泄心包之热。指压该穴,可以治疗疾病性气喘、止咳;此外还能使胸部伸张,使怯弱性格者缓解紧张,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

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大椎穴的位置,由大椎往下推4个椎骨(即第4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睛明穴

治包括近视在内的任何眼疾

睛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

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开始的,然后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小趾边缘的至阴穴,睛明是它的一个穴。

京明穴是防治眼睛疾病的第一大要穴,但它一直被人们忽略,因为,大家按这个穴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感觉到它有这么大的神奇效果,原因就是这个穴大家没有按对,因此,作用没有显示出来。

巨髎穴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主治口眼㖞斜,眼睑瞤动

巨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与阳蹻脉交会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巨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巨髎有清热熄风,明目退翳的作用。

巨髎有疏风邪,通鼻窍等作用。

阳跷脉“司目之开阖”,巨髎位于目下、鼻旁之面部,为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故可治疗目、鼻、面部病证。

巨髎穴有明目散风、疏经镇痛作用。承泣、四白、巨髎3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巨髎穴主治病证:

巨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动,目赤痛,目翳,青盲,角膜炎,视神经萎缩,肿痛,鼻塞,鼻衄,鼻炎,齿痛,唇颊部炎症,面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巨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动、鼻衄、齿痛、面痛。

巨髎主要用于治疗面、目部等疾患:如目赤痛、目翳、青盲、肿痛、口眼㖞斜、鼻塞。

现代又常用巨髎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鼻炎、唇颊部炎症、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等。

巨髎主治口眼斜,眼睑动,鼻塞,鼻衄,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等。

巨髎主治头面五官病:眼睑动,鼻衄,面痛,口。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巨髎穴的配伍:

巨髎穴配素髎、和髎治过敏性鼻炎。

巨髎配天窗治颊肿。

巨髎配地仓、颊车、合谷,治口。

巨髎配合谷、下关、内庭,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

巨髎配合谷、风池、阳白、颊车,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喎斜。

巨髎配合谷、内庭、下关,有祛风泻热,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唇颊肿。

颈百劳穴

滋养肺阴,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颈百劳为经外奇穴;位于项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左右计2穴。

《针灸资生经》: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

颈百劳穴主治病证:

颈百劳穴主治颈项强痛;咳嗽,气喘,咯血,百日咳;骨蒸潮热,盗汗,瘰疬。

颈百劳穴的配伍:

颈百劳配列缺、大椎、风池,治颈项强痛。

颈百劳配肺俞、定喘、风门,治咳嗽气喘。

颈百劳配肺俞、内关、太渊、三阴交,治骨蒸潮热。

加入鑫玺,成就自己!

长按







































鐧介鐤浣曟不
鍝鍖婚櫌娌绘剤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noo.com/jbwh/6631.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婴幼儿易患急性颌下淋

    每年春季,气温升高,婴幼儿容易患急性颌下淋巴结炎。家长会发现……【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