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分享沈剑刚教授转发仝院长本人患病

时间:2016-12-1 2:50:57 来源:颈淋巴结炎

“医者自医”---自医案例全过程教学记录(沈仕伟整理)一、病情简介.5.16发热伴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两天。老师一月前曾患“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此次因头皮疖抓破后于昨日起开始出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红肿疼痛,患部皮肤潮红肿胀,伴恶寒发热,测体温:38摄氏度(下同),无汗,周身酸痛无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自服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四袋,至夜十一点许,周身汗出臻臻。今晨恶寒消失,但仍发热,测体温:37.6,下午一点体温升至38,大便已解,舌质红稍胖微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浮滑数。中医诊断:抱头火丹(伏气温病)。西医诊断: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证属:湿热毒内伏,新感外邪。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兼以透邪。予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30g,葛根45g,黄芩30g,生石膏30g,芦根60g,龙胆草9g,车前草30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生甘草15g×2副。服法:煎煮好,分两次服。服汤药半副后四小时,体温降至36.6(下午六点),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较前减轻。脉由浮滑数转为浮略数。身凉而脉未静,何也?余热尚存,灰中有火,有反弹之势。治疗当乘胜追击,故继服剩余中药(晚七点半)清解余热。当晚八点左右,体温反弹至37.3。虽反弹,然热之大势已去,体温必将呈螺旋式下降。服第二次药后,自觉周身烘热,微微汗出。此为透邪外出之征兆也。何为透邪?发汗即是透邪,脉不静则透邪不止。晚九点,体温退至36.9。晚十一点,体温退至36.6。呈现螺旋式下降。外感之病,若来势汹汹,大有吞吐之势,其治必当大刀阔斧。此时,作秀最害人。.5.17晨六点半,测体温:36.5。从昨晚11点至今晨,脉静身凉。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肿痛大为减轻,患部皮肤潮红肿胀明显消退,留有轻微压痛,应当接近恢复期。起病初的发热无汗恶寒期,大约持续了五个小时。从最初的38开始口服汤药(下午2:00、7:30各服半副)到今晨脉静身凉,大约9个小时。晨八点,服前方1/4副。下午两点,服1/8副。清余热,以巩固疗效。总共服了1.副中药。.5.18今查血常规:白细胞:5.12×/L,单核细胞:10.5%,红细胞:5.0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EB病毒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阴性,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阴性。头颈部淋巴结B超: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增大(右侧大者1.4*0.7cm,左侧大者0.8*0.4cm)。腮腺B超:未见明显异常。昨晚颈部淋巴结及耳前淋巴结疼痛略有反复,今晨测体温:36.5,见舌淡红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小滑。考虑热毒未尽,脾虚湿滞。调方予清热散结,透邪解毒,健脾化湿方治疗,方如下:柴胡15g,葛根30g,升麻15g,夏枯草45g,玄参15g,浙贝9g,黄芩15g,龙胆草9g,竹叶15g,马勃15g,僵蚕6g,野菊花30g,生黄芪15g,清夏9g,陈皮6g,猫爪草30g,鱼腥草30g,紫花地丁30g,生姜3片,大枣3枚×6副。今日服上方一副。.5.19今晨体温正常,自觉颈部、耳前淋巴结疼痛减半,已无明显红肿热感。从今日起,一日服半副。.5.20今复查血常规+HCRP:白细胞:3.63×/L[表情],单核细胞:9.1%[表情],红细胞:4.9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HCRP:13.85mg/L[表情]。免疫球蛋白正常。复查头颈部淋巴结B超: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增大(右侧大者1.2*0.4cm,左侧大者0.8*0.4cm)。继服上方半副。.5.21服上方共2副后,刻下:无发热,头颈部淋巴结肿痛完全消失,诸症痊愈。二、病例答疑(一)沈剑刚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问:从您这次生病经历,您亲身体验了整个过程,然后总结了有关发展过程、发病特点及治疗用药的体会,殊为宝贵,我有几点疑问和建议:1.用柴葛解肌加减:柴胡30g,葛根45g,芦根60g,黄芩30g,生石膏30g,龙胆草9g,车前草30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生甘草15g。此方去白芍、桔梗、羌活等,加芦根、龙胆草、车前草、菊花、金银花,为何去白芍却加用且重用芦根?2.为何龙胆草仅9g,若重用如何?3.谈到用大黄,为何方中未见此药?4.因病速起,发病之时仍有表证,我还会考虑用桔梗轻灵之性,保留桔梗之走表之功效,您意下如何?5.请谈谈重用甘草之意。6.有关不同微生物所致外感的寒热特征您有何见解?同老师答沈教授问:1.沈教授,我服用柴葛解肌汤时,已无恶寒但有发热,故无需羌活、白芍、桔梗之类。若真是感受了风寒之邪,风寒束表,荆防羌类宜早用,打开腠理,协力发汗。此病纯属感染,全无外感风寒,这类药可不用。此方重用柴胡、葛根、芦根、石膏,起发汗解热、透邪外出之用。因为考虑病位在少阳,所以用了柴胡、黄芩、龙胆草、车前草。另外,龙胆草、车前草,也是针对发病前的湿毒。选用野菊花、金银花,因这两味药即可以解毒,又可以透表。芦根,在瘟疫治疗中是要药,清热解毒、利尿透邪,但用量要大,一般在30克以上,我常用60--克,退热效果好。2.重用龙胆草未尝不可,但太重,不利透表。方药有势,整方之势,全在药物配伍。3.关于大黄,因为我发病在晚上,无药可以选择,最接近的就是防风通圣散(家里有备),我一次服了四袋。服后两个小时左右,汗出臻臻,热稍退。但第二天,体温复升至38度。此药中有大黄,我在药后十几个小时,腹泻三次,故方中未再用大黄。4.桔梗,偏于肺卫走表。我在太阳表实证中,一般不用。5.我用的是生甘草,重在解毒。6.不同微生物所致外感的寒热特征,可以从伏气温病来研究,特别是完全没有外感诱发的疾病。比如,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其诱因可能就是劳累后,发作时,恶寒极重。再比如,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其诱因可能就是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见发热同时伴有恶寒。这些多为细菌感染,容易查清。伏气温病,与外感的治疗完全不同,需直捣巢穴。可以不看恶寒。(二)祝捷医生(医院)问:同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了一节非常生动精彩、匠心独具的中医课。从病因到病机,从发生、发展及治疗的整个过程,疗效迅速,收获颇丰。不过还想如沈教授一样,请教您几个问题:如果是我,可能遵普济消毒饮之义,加用僵蚕连翘牛蒡子等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透达外邪、兼解毒消肿,因连翘为疮家之圣药,甚至变银花为连翘,您为什么当时完全没取普济消毒饮之义呢?同老师答祝捷医生问:祝捷医生,用普济没有问题,预想也会取得疗效。但就我的情况而言,发病前一段时间,湿毒较重,正在服清肝胆湿毒的中药,可惜刚吃了两副。所以,取龙胆泻肝汤的龙胆草、车前草、黄芩。虽未用普济消毒饮,但取了五味消毒饮中的银花、野菊花,用之解毒而透表。透表,连翘不如银花。只要大的原则对,可选之药会很多。此病例,为湿热毒内伏,新感外邪,治当积极透邪为要。(三)学生沈仕伟问同老师,此病由皮肤感染引起,为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您提到当积极透邪,透邪的目的为何?同老师答沈仕伟问:仕伟,所谓的伏气温病,是一类以发热为主症,从内而发的疾病。发病时,可以有发热恶寒之表症,但无表邪。故伏气温病的辨识,至关重要。治伏气,且莫为表症障眼,可从营血入手,直捣其穴,此治疗之最紧要之处。此病为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起病见恶寒发热,继而只发热不恶寒,且无鼻塞流涕、咽痛等症,可参照伏气温病来论治,故方中予黄芩、龙胆草、金银花、野菊花、车前草清热利湿解毒,直捣巢穴。另外,还需要积极透邪,为何要透邪?便是给邪气以出路。方中的柴胡、葛根、芦根、石膏,便是透邪,引伏气温病透表而散。三、病例讨论沈剑刚教授:疗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疗效我们可以反思用药的得失,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思路。此次疾病,您用雷霆之势阻遏病势,截断扭转了病情的进展,缩短了病程,这是我从您这次经历中学到的最大体会。同老师:剑刚教授,外感之病,若来势汹汹,大有吞吐之势,其治必当大刀阔斧,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所以用药必须狠、准,用量必须足,才能打中疾病之七寸。如吴鞠通曾云:“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对于急病,我主张用两个策略:鲸吞和进逼。何为鲸吞?便是大小合适,速战速决,一步到位。在治疗,鲸吞法,就是大刀阔斧,斩关夺隘,一鼓作气,鸣金收兵。常用于正气尚足,病势初萌,速效以求短程。而进逼,则是向目标步步逼近。在治疗,进逼法,就是层层围堵,不留缝隙,步步为营。常用于外感初起,大剂足量,首量加倍,一日数服,小效加量,大效递减等手法。沈剑刚教授:您对用量有何考虑?同老师:关于用量,我认为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用量的大或小,关键还是看是否合乎病情。如我们所提倡的经方大剂量,并非一味的大剂量,而是主要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期)所采取的快速起效、遏制病势的措施。病情一旦得到有效控制,则中病即止或中病即减,改用丸散膏丹善后调理。所谓合理用量在病情,大小巧用总相宜。在此病例中,可以看到我在体温恢复正常后,药物的服用量便减为1/4,继而再减为1/8,即中病即减原则。沈剑刚教授:俗话说“医不自治”,大部分医生能用此法医人而不自医,为何?顾虑太多,在用药和剂量上,常对自己手软。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医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对病机准确把握的自信。同老师:我常跟学生说:“工巧在临证中历炼,胆识在经事中养成”。中医几千年来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临床疗效。一个医生要想达到遣方用药得心应手、妙手起沉疴,这需要长时间的临床积累和探索。医者自治,用药能果断不犹豫,便是一种临床积淀、厚积薄发的表现。四、仝老师体悟:1.我的这场病,有些体会和大家交流。第一,诊断倾向于“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第二,病因考虑头皮疖抓破后引起感染。第三,疾病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发热无汗恶寒期、发热不恶寒期、肿痛消散期、恢复期。第四,此四阶段辨证要点:发热无汗恶寒期:以恶寒之轻重,断病情之轻重;发热不恶寒期:以热度之高低,断病情之轻重;肿痛消散期:以肿痛之程度,断病愈时间之长短;恢复期:以体能之强弱,断恢复之效果。第五,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太阳之表证,可以与风寒无关,而与微生物的种类、毒力相关;外感病,舌诊不是主要的依据。比如我在这次感染前,就是湿毒内蕴,舌稍胖微有齿痕,舌苔黄腻,与化热无关。许多慢性病人舌象本即复杂,用之断外感证,不足为凭。儿童或疾病单纯者,舌象或可参照。脉象对于判断外感之病情和预后最为重要。早期脉越紧数,则发热越高,恶寒越甚;热退脉不静,热一定会反弹,但是也可能是向愈过程中的正邪交争,体温会呈螺旋式下降。开药注意变方。可能一副药还没有吃完,证就变了,方亦要变。治外感如将,大刀阔斧,用量必足,不拘一日一副,但求药能胜病。内有郁火的太阳表实证,初起即可用大黄,取升降散意,表里上下,分消走势,使病邪无处躲藏。清淡饮食,充分补水。2.外感热病治疗要点:风寒入里化热的标志是什么?恶寒减或消,发热持续甚至更高,伴无汗。有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吾曰:“恶寒虽消,表证仍在,化热而已。前者麻黄汤,后者柴葛解肌汤。”身虽凉脉不静,热必反弹。发汗即是透邪,脉不静则透邪不止。慢性病人舌象特杂,外感病以之为凭,慎之。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是有所长的,可以大大缩短病程,但剂量至为紧要。3.淋巴治要血液淋巴,皆属于心,两大河系,红白分明。血液为母,滋养生命,淋巴为父,守护军营。淋巴周流,免疫监控,菌毒癌瘤,奋起抗争。肿痛痒热,少阳初起,太少阳少,两三合病。柴胡类方,配以膏针,实则少阳,虚则少阴。风寒湿痹,体脏相应,硬皮牛皮,免疫怪病。少阴寒热,免疫调平,皮表淤火,尤当分清。伏邪为病,淋巴最凶,治差毫厘,药反无功。谨守病机,有无求之,精气神聚,力斩妖龙。(注:太少阳少:太阳、少阳、少阴;膏针:外用之膏药及针灸。)沈剑刚教授07:34

许运明?从目前己知的上述草药的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看至少有以下机制。1.抗炎性细胞浸润。2.抑制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3.调节体温调节中枢。4.抑制病毒复制及入侵靶细胞。5.稳定受感染细胞溶酶体膜,防止细胞怀死及释放相应细胞坏死相关因子。6.抗氧化调节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及NFkB等等。其作用原理应当时多方面的。不是简单消炎免疫调节作用。这就是说中药优于西药治疗的方面。请指正。沈剑刚教授07:35寒温本来一统,时(方)经(方)原非两行。彼此互含,追求卓越而已。但诸多思路中,诸多方剂中,必有一种更接近高效速效。仝院长这个观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找最合适,最有效的方剂。事实上,张仲景当年就是干了这个工作,他完成了大部分。只要方证对应,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以至可以为后来世代效法。现代科学正是在此大有作为。而在配伍使用的条件下,许多药理活性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控制上述几??途径就达到截断病情发展的作用。我把仝老师的方和我从西方医学角度的不成熟方解列出来了

沈剑刚?您一列出方子我就想说:这方子可以完全理解为中医的辨证辨病治疗;也可以从现代药理上解释它的全部疗效。我想,大家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閲屾瑙?
鐧芥枒鍖婚櫌鎺掑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noo.com/jblj/2454.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什么的急性淋巴结炎

    .网小编提醒:什么的急性淋巴结炎,你对急性淋巴结炎了解吗?急……【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